慧聪水工业网 6000多公里海岸线,一条系在滩涂上的“绿丝带”正铺展开来。日前,《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通过专家评审。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内,浙江将新建红树林200余公顷。
嗜热畏寒的红树林,每向北挪一步,种植难度就增一分。而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界,这意味着海上造林难度更大。不仅如此,浙江沿海滩涂养殖密布,新栽红树林还需推进海上“退养还林”工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
为破解这层人与树、树与海的矛盾,浙江经过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的“海上造林”之路。
引种红树林,恢复滩涂生态为大海造“幼儿园”
在浙江与福建交界的苍南沿浦湾畔,海风迎面吹来,并不觉十分凛冽。俯瞰海岸,只见一条绿毯沿着海湾伸展,迎着潮起潮落。这里是浙江目前最大的红树林群落之一——沿浦湾红树林,5公里长的岸线滩涂上,分布着80多公顷的红树林。
海湾里最高的一棵,枝干已有一人高。如果刮开树皮,树干会流出一种名为“单宁酸”的汁液,遇到空气就氧化变红,红树林也因此得名。
沿浦湾这片红树林的出现,要从2014年说起。当时,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和学生来此做海洋生物调查,他们发现光秃秃的滩涂生态退化严重,底栖生物稀少。而苍南县当时也正为此担忧,于是水柏年建议当地从紧邻的福建引种红树林,尝试恢复滩涂生态。
在沿浦湾,科研团队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从10亩地的试种起步,期间经历寒潮“速冻”、台风侵袭等考验,经过6年补种扩展的努力,这里终于蔚然成林。
红树林被称为大海的‘幼儿园’,是众多生物栖息之所和产卵之地。潮水退去,沿浦湾红树林下,是另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招潮蟹出洞觅食,弹涂鱼在树丛间跳跃,一种当地渔民许久不见的“泥蒜”,也出现在滩涂上。
“‘泥蒜’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这种软体动物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很高。”水柏年说。调查发现,种植红树林两年后,沿浦湾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仅2018年,这里鉴定出的海洋生物就多达358种,还有2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迁徙至此。
红树林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对它的保护和修复也上升为“国家行动”。今年8月,《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明确到2025年,全国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其中浙江要完成200公顷。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虽然浙江红树林的营造面积最小,但难度却不低,为此,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陈秋夏博士带领团队主持编制了浙江省红树林修复实施方案。
树进人退,腾出生态空间,激活海洋经济
其实,种植红树林,浙江人并不陌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浙江就尝试引种过红树林,规模较大的就有十余次。最多时,全省曾累计种植红树林面积1700公顷。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红树林的栖息空间被分割侵占,存活下来的不多。
现在去乐清西门岛,还能见到1957年从福建引种而来的红树林,不过面积从鼎盛时的150亩,萎缩到3亩。当初这批红树林的引种,是为了保护海堤、抵抗台风以防止自然灾害。后来因修建堤塘、围塘养殖,红树林所剩寥寥无几。
直到近十年来,红树林的生态价值逐渐为人所知。通过改造滩涂、人工栽种移植红树林,如今分布在西门岛的红树林又有所增加。《行动计划》发布后,西门岛区域正是浙江红树林修复和营造的重点区域。
细数过往,红树林在海岸线上的每一次进与退,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2017年,苍南创建了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
当下,苍南有一项眼光更长远的行动正在展开。当地计划腾退一部分围塘养殖,为“退养还湿”留出空间,再种植100公顷的红树林。
“给红树林提供生态修复的空间,也是给未来留发展空间。”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杨加利说,“从向海要地、挤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到‘退养还林’、留出空间,一退一进间是理念的转变。”
其实早在2014年前后,因为生态破坏,沿浦湾的养殖业就难以为继。“沿浦湾养殖的蛏子、泥蚶等传统贝类,从产量到质量都持续下降。”苍南县沿浦镇农办主任陈诗凯说,“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还导致离岸200米内的滩涂都无法开展养殖业。”
“退养还林”得到了沿岸大多数百姓的支持。村里还定下村规:不能进入没有长成的红树林内赶海,以此来保护红树林的成长。
修复生态,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2020年6月初,温州市苍南县和龙港市两地联合申报了2020年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沿浦湾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鳌江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项目总预算达2.97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藏着经济内生动力。眼下,浙江正在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苍南沿浦湾作为浙江海岸线的南端起点,将打造山海兼具型的生态海湾,培育美丽经济,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这段时间,已经有多家央企与苍南接洽,准备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这一段黄金海岸线。
培育抗寒种苗,守护浙江海岸
受气候环境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天然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及以南的沿海地区。而在浙江,乐清湾以南的温州、台州两地的滩涂海域,人工种植红树林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保证一定的成活率。为了让红树林重新回到浙北区域,科研人员还在努力培育抗寒种苗。
在温州龙港市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里,陈秋夏带领团队,经过几轮筛选,已繁育出一种抗寒性好的良种秋茄。它们的“祖辈”已扎根龙港十多年,经历过严寒的洗礼和每年的台风冲击。在浙北的杭州湾一带,宁波、舟山等地,都已尝试引种这种红树林。
去年夏天,上海临港和江苏启东市的科研人员,来到龙港市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他们希望把这里的秋茄胚苗,引种到了长江口。
“现在仍在试验阶段,还难言成功。”陈秋夏说,秋茄的致死温度大约在零下8.6摄氏度左右,浙北的红树林要真正成林,成为海岸卫士,还必须经过多年的持续考验。
对红树林来说,与严寒相比,更大的威胁来自另一种生物——互花米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资讯热度榜
企业动态
·中环膜热法膜技术入选“节能”“防治”双目录 |
·UASB、EGSB和IC三种厌氧反应器比较 |
·污水处理中应用膜分类 生物膜在污水处理中有哪些优势 |
·GWI洞察|最新海淡价格跌破0.3美元 技术还能对水价产生多大影响? |
·精华!一文读懂15个行业废水特点! |
·MBR工艺虽好 但这些“坑”要紧急避开! |
官方网站:http://www.water.hc360.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aterhc360?refer_flag=1001030201_&is_a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