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热衷水务投资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一趋势在2003年初,中国政府公布《公用事业民营化管理办法》、承诺将加快公用事业领域对外来资本的开放之后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水务投资果然是一本万利的轻松生意吗?答案是否定的,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威立雅水务集团在中国的现状就颇能说明问题。 每天,全球有1.1亿人口享受着来自威立雅的水服务。作为市政及工业配水、净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服务的世界头号投资和运营商,威立雅一年的进账高达136亿欧元,其中亚洲市场的收入占3%。自1997年以集团形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威立雅已涉足20多个项目,直接投资超过8亿美元。去年12月,收购深圳水务集团45%股权让威立雅当上了2003年中国内地最大一笔外资并购案的主角。
“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举步维艰。” 威立雅中国区新闻发言人黄晓军说。由于当时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外资投资公用事业政策上存在很多限制,威立雅简直是“惨淡经营”。即使到目前为止,相对于数亿美元的投资,威立雅还处于收回成本的阶段。也就是说,近7年来,尤其是加速公用事业市场化近两年来,虽然在业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旗下独资及合资公司的运营状况发展态势不错,但威立雅在中国的利润仍处于零以下的状况。
一心想发水财的投资者该清醒一下了。
不仅如此,世界三大水务集团中的另外两家苏伊士(SUEZ Group)和泰晤士水务集团(Thames Water)也开始收缩其全球战线,资金链条的紧张甚至使苏伊士撤消了在北京的代表处。威立雅的水务专家估算,对于一个合同期限为25年或50年的水项目,一般在时间过半的时候才可能开始收回投资并进入盈利期。看起来,国内的老板们在大把投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之前,应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耐心等上20年。
不过,中国水务市场的确值得关注。按照业界的估计,未来5年内,中国的污水处理将有4,000多亿元的市场,供水将有2,000亿元的市场,整个水务市场规模应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联合国项目中国水务督察专家高中的估计更加大胆。他认为,今后15年,中国大水务市场规模累计总和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
曾经担任苏伊士水务集团中国首席代表的高中教授说,与其它行业相比,水务投资有很好的现金流,对长线投资者应有极好的吸引力。民营化的确为不断增长的公用事业投资需求与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之间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法国的特许权经营模式及英国的非国有化进程都是很好的借鉴。然而,这个产业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有利可图。“那是以讹传讹的说法,不是生意人说的话,”高中提醒道,“中国水务长期都处在‘保本微利’的状况下。”
威立雅方面希望,中国公用事业开放的过程中应保持国家主导投资的地位,由包括外来资本在内的民营资金作为补充。公用事业的特殊性在于,私人投资的资本成本比国家投资成本高,如果全面使用非国家投资,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价格代价。菲律宾在这方面曾有过教训。1998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将本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变为注入外资和当地资本的民营化企业,居民平均水费比民营化前高出76%,两家世界著名水务公司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借口绕过政府监管部门,修改合同,提高水价。2002年12月不得不终止民营化。同样的事例在玻利维亚、加拿大也已出现。
水务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对融资能力的要求很高,这也是威立雅强调其专业服务性的用意所在。威立雅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绝不是一家投资公司。在初入中国市场时,威立雅采取的是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更多的依靠项目主办人的力量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而DBO模式(设计、建设、运营)显然更加适合,投资来源以公有部门为主,其它资本作为配合,这也是近年来威立雅大力向中国地方政府推介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探讨更好的方式,发挥技术、服务管理的优势,降低成本。”黄晓军说。